2025中關村論壇 | 綠色不止擴綠、減污、降碳,更應促進增長

2025-3-31 13:03 來源: 經濟觀察報 |作者: 潘俊田

 “去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到,生態文明要擴綠、減污、降碳和增長,以前講節能減排,并沒有和增長放在一起。用科技創新來解決約束調節下的增長問題,也是綠色的。”深圳市創業創新投資集團執行總經理周軍3月29日在由中金公司承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“雙碳戰略與綠色金融論壇”上提到。

過去數年間,全球通過各種方式推動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,更多地采用提高化石能源成本的方式推進綠色轉型,普遍加重了企業的負擔,對企業增長造成壓力。比如歐盟規定企業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,需要付出80美元—-100美元。

“國內主要是通過在綠色產業、綠色技術的供給側,通過政府的財政補貼、產業政策扶持,來促進供給提升。”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、研究部負責人、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介紹。

他進一步認為,發展綠色產業并不是經濟增長的負擔,反而是經濟增長范式的轉變。

他介紹,過去全球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,化石能源是典型的規模不經濟,而綠色產業,尤其是光伏、風電、電動車等產業,是典型的制造業,具有規模經濟優勢,可以通過做大規模來降低成本。

此外,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經濟結構天然容易走向壟斷,而制造業無法壟斷,“我們無法想象電動車的生產企業、光伏的生產企業說最近價格太便宜了,要控制產量,制造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。”彭文生介紹。

“綠色轉型所需要使用的土地面積相比于化石能源將顯著提升,國土面積廣大、橫跨多個經緯度、包含多種地貌,具有更顯著的時間、氣候等時空差異的大國將更具優勢。”中金公司進一步介紹。

最后的結果是,整個經濟結構會提供更充足、更便宜的能源。

在這個轉型過程中,因為供給側改革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,尤其是需要風險投資對于新技術的培育,而以投資綠色產業為主的資金又難以找到合適的標的物,金融市場瞄準了這部分需求,開發了綠色金融業務。

“在市場完備有效的情形下,金融跟隨實體經濟并服務于實體經濟。但在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綠色發展資源的情形下,綠色金融則需在一些方面起到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,不僅要服務實體經濟,還要引導實體經濟。”中金公司介紹。

根據中金公司估算,為實現“碳中和”目標,我國的綠色投資總需求將達到139萬億元,其中2030年就需要22萬億元的投資。

現在金融市場主要提供的業務是,幫助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中的綠色部分“定價”,進而實現經濟效益。

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介紹,傳統的木材市場,主要以賣木頭、賣木材為主,生態功能比如凈化二氧化碳、涵養水源等價值無法體現,現在通過金融市場,能夠將木材的環境保護功能商品化,提高植樹造林商業價值,進而提高森林的保護經營能力。

2023年9月25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》(下稱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提出,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引領作用,研究將符合條件的林權交易服務、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納入綠色金融支持范圍等,進一步提升了森林的商業價值。

據螞蟻集團合規部總經理李鑫介紹,2021年重慶市人民銀行和螞蟻消費金融進行合作,依托螞蟻集團數字化的消費場景,以及類似于花唄的金融工具,實現消費者在消費時定向地把資金打到提供綠色產品的商家手中。目前已經實現發放綠色信貸資金,幫助消費者綠色消費。

“針對綠色產品價格過高的問題,在線上的花唄類型的產品中,我們可以使用大量的免息券、還款紅包等類似手段,將國家補貼,市場的低成本資金,用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之中。”李鑫進一步介紹。

最新評論

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