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近日,特朗普政府的
政策引發不少討論,尤其是關于中國將如何應對這些政策。要清醒認識到,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,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。美國雖然退出了《巴黎協定》,中國將始終堅持綠色發展道路。”在近日召開的2025 (第十六屆)
鋼鐵高質量發展大會上,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表示。
當前,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。“一方面,我們需要加快綠色轉型,推動技術創新,加快經濟增長與
碳排放脫鉤;另一方面,要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投資,推動全國范圍內的低碳發展。從2030年到2060年,中國需要在30年內將碳排放量從約130億噸降至十幾億噸。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,但也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任務。”逯世澤說。
國際上,
碳市場是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,目前全球已有36個碳市場正在運行,有22個碳市場處于啟動準備階段。
逯世澤介紹說:“巴西、印尼、越南等國與中國就碳市場建設開展了對話交流。越南近期還計劃專門到中國來了解中國碳市場的具體做法。”
自啟動以來,全國碳
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取得明顯進展。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。據介紹,截至2025年3月20日,配額累積成交量為6.34億噸,成交額達434億元。
市場活力穩步提升。2024年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年成交量為1.88億噸,成交額達180.44億元,創歷史新高。
交易價格穩中有升。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均價為68元/噸,較第一個履約周期提升59%。交易價格一度突破百元大關,目前碳價在90元/噸波動,總體處于合理水平。
發電行業清繳履約工作也穩步推進。截至2024年年底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圓滿完成5個年度(2019—2023)配額發放和清繳。2024年配額清繳完成率達99.98%。
值得關注的是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準備工作全面完成。擴容后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新增重點排放單位約1500家,覆蓋排放量新增加約30億噸。碳排放量的覆蓋比例也將從原來的占全國40%以上提升至占全國60%以上,即超過80億噸。
“我們計劃在2030年之前,力爭將更多重點行業和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控范圍。”逯世澤表示。
企業在國內碳市場的履約將逐步獲得國際認可
通過“激勵先進、鞭策落后”的方式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全社會推動樹立“排碳有成本、減碳有收益”的低碳發展意識,實現
減排的同時為企業創造收益。
在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方面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揮了顯著作用。據悉,在保障
電力行業快速發展、能源供給安全前提下,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(單位火力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)相比2018年下降2.38%。大型高效機組發電占比持續上升,600Mw以上發電機組發電量占火力總發電量的比例從2020年的48%上升至2023年的52.9%。
此外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核算制度體系為制定電力排放因子、區域電網基準線碳排放因子,建立完善
碳足跡管理體系等提供數據支撐,培育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市場機構,為實現“雙碳”奠定了基礎。
擴圍面臨難點
逯世澤認為,首先是數據基礎薄弱。相較于發電行業,鋼鐵、
水泥、鋁冶煉行業工藝流程更加復雜,涉及的生產參數更多,對科學、準確統計核算碳排放數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以鋼鐵行業為例,其產業鏈長、工序復雜,需要精準計算每家企業每個生產工序的碳排放情況。
其次是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。對鋼鐵、水泥、鋁冶煉企業來說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仍屬新生事物,企業對于市場規則、責任義務還不熟悉,內部碳排放管理制度還不健全,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還有明顯提升空間。很多企業缺乏專職的碳排放管理人員,管理能力亟待提升。
最后是減排與增長的平衡。逯世澤表示,在當前經濟濟形勢下,必須統籌好
碳減排和經濟增長的關系,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,穩慎推進市場擴圍各項工作,確保國家能源安全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、糧食安全、群眾正常生活。如何讓鋼鐵行業平穩進入碳市場,同時避免對行業整體特別是就業造成影響,是一個需要平衡的
難題。
為解決這些困難,生態環境部采取了一些措施,包括分階段有序入市、合理控制配額缺口、優化完善統計核算制度等。
在合理控制配額缺口方面,生態環境部采用基于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,不對配額總量預設上限,不限制企業生產。2024年度各行業企業不設配額缺口,無需支付履約成本。2025和2026年配額整體盈虧平衡,按照“體驗期”式定位,將缺口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不影響行業發展,2027年后逐步加大政策力度。
逯世澤說:“對于鋼鐵行業,我們設置了3年的過渡期,讓企業逐步適應市場規則。在此期間,我們合理控制每家企業的配額分配情況,確保行業整體均衡。例如,2024年,鋼鐵行業的碳排放總量預計為18億噸,我們也會分配18億噸配額,企業實際排放量等于其獲得配額量相等,無需額外再購買配額履約。”
管控范圍“抓大放小”
根據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核查報告統計,共覆蓋鋼鐵生產企業730家,其中長流程鋼鐵企業297家、短流程鋼鐵企業143家、獨立軋鋼企業290家,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(不含間接排放)為18.0億噸。
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率先納入長流程鋼鐵企業,因為其是鋼鐵行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。根據2023年核查結果,長流程鋼鐵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共計17.7億噸,占全部鋼鐵生產企業的98%左右。
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納入獨立軋鋼企業。從排放貢獻和管理成本的角度看,290家獨立軋鋼企業貢獻的碳排放量占比不到2%。
獨立電爐鋼企業暫不納入的原因是,短流程煉鋼能源投入的80%來自電力。根據2023年經核查排放報告數據,若不管控間接排放,短流程電爐鋼企業占鋼鐵生產企業碳排放比例不足1%。
逯世澤強調:“目前,獨立軋鋼企業和獨立電爐鋼企業雖然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但每年仍需上報自身的碳排放情況和產品產量,并接受國家或省級組織的
第三方技術核查。”
此外,在核算邊界方面堅持“化繁為簡”。據悉,電力行業是按照設施邊界核算的,即每臺機組的排放量單獨核算。“然而,考慮到中國鋼鐵行業的實際情況,我們在過渡期內采取了整體核算的方式,即對企業的總排放量進行核算。這一做法是與相關協會和研究機構共同商定的,旨在實事求是地解決當前的技術難題。”逯世澤說。
此外,間接排放(如用電產生的排放)目前不納入核查和配額管理范圍,這與歐盟碳市場保持一致。
“嚴懲重罰”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
逯世澤表示,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》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制定了非常嚴厲的處罰措施,希望相關企業高度重視,嚴格遵守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》及各項配套制度,真實準確及時報送數據,開展關鍵參數月度存證、年度報告、信息披露等工作,并按期足額清繳配額。若數據質量出現
問題,將面臨嚴厲處罰,罰款金額為違規金額的5倍至10倍。
為更好發揮推動降碳政策工具作用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將逐步收緊。逯世澤建議鋼鐵行業早動手、早準備,積極推動行業企業改進生產工藝,發展低碳技術,降低企業碳排放水平,盡快實現行業綠色低發展,也為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打好基礎。
此外,納管企業應加強能力建設,制定履約策略,組建專門的人員和技術團隊負責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工作。